中国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 China Composites Expo
扫描二维码
资讯天天发
您的位置:首页 >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坚定源头创新光启技术铸造“国之重器”
来源:壹点网  2020-09-18 14:43:13
本文阅读次数:1674

文章关键词: 坚定源头创新 光启 技术 铸造“国之重器” 复合材料 超材料

原文: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detail-246-9932.html
        科学创新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首先要解决科研选题问题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其次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第三,加大基础研究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最后要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
 

 
  超材料"0到1" 的产业化建立
 
  科技创新是引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由"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近期,新能源、5G、第三代半导体、超材料技术先后被人民日报和央视轮番点名,这些领域不仅被视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的"国之重器"。尤其是在超材料领域上,我国率先实现了从"0到1" 的产业化建立,打破国际垄断的同时,更是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据公开资料显示,"超材料"(Metamaterial)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类新材料,指的是一些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材料。由于超材料的逆向设计,其具有很大的设计灵活性,在新型物理器件、天线系统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尖端装备上具有重要作用,甚至颠覆性影响。
 
  而提到超材料,不得不说全球超材料领域龙头——光启技术
 
  作为全球超材料的领军企业,光启技术从无到有,从研究到测试,从实验到批产,开启了我国在超材料领域上的新篇章。
 
  "我们在进入超材料领域时,连'超材料'这个名字都没有,即使在美国,它都是最新、最前沿的领域,而我们这几个人就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光启技术创始人、董事长刘若鹏曾经这样说道。
 
  2009年,年仅25岁、还在美国杜克大学读博士的刘若鹏,率领团队用超材料技术成功研制出了"可隐身"的实验室作品,并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杂志刊载论文后引起科学界轰动。
 
  随后,刘若鹏博士却和他的团队成员辗转回到中国, 于2010年7月在深圳成立"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主攻超材料的设计与研发。
 
  短短两年时间,光启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顶尖研究机构,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占全球相关专利的85%,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不仅如此,光启技术领衔起草并发布了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领域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打破了欧美对前沿科技技术和标准垄断,奠定了我国在超材料技术研究和标准转化的国际领先地位。
 
  更重要的是,光启技术打通了从超材料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先后在深圳建立了银星产业基地和佛山顺德产业基地,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超材料规模化生产,成为集"研究—设计—测试—批产"一体化的全球超材料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国超材料技术"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超材料生产线

  人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而光启技术正是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超材料企业,光启技术也深知人才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除了五位海归博士创始人之外,光启技术还组建了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唯一一个超材料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如此,光启还设有全国首个专注于超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了专业结构合理和科研能力良好的博士后团队,2019年度共有入站博士后6人,出站博士后15人。
 
  此外,光启拥有近50余名高层次留学人才及科技专家,近300名在岗研究院和工程师等科研技术人才,共同组成光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
 
  不可否认,无论是光启技术还是我国的超材料领域研究,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然而正是接近10年的"内生性"的人才储备,为光启技术转化成了巨大的技术红利。
 
  截至2020年7月,光启技术累计专利申请5687件,授权3412件,其中超材料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3618件,授权2070件。超材料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列全球第一,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
 
 
  超材料高精度紧缩场

  产品需求端爆发倒逼产能扩充
 
  众所周知,越是尖端领域,研发周期越长。尖端装备行业通常需要10-20年迭代周期,而光启技术正是凭借自己一流的技术团队,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实现超材料在我国尖端装备市场的应用。与此同时,也打破了外界对于超材料产品的种种质疑。
 
  近期,光启技术的一则公告再次引发业界瞩目。
 
  光启技术公告称,光启尖端某大型复杂超材料结构产品已达到重要应用节点,成为我国同类大型复杂超材料结构件中首个进入应用节点的;产品重量是公司目前已批产同类产品最大重量6倍以上,该单一产品明年的交付量预计达到6000公斤至8000公斤,接近银星基地目前总产能,将对公司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自2017年后,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开始呈现大幅增长。由2017年的超材料营收占比8.20%,迅速增长为2018年的28.93%和2019的45.56%,今年上半年的超材料营收占比更是达到了61.09%。
 
  如今,光启技术超材料已经应用在先进飞机大型无人机、海洋航空装备、电子通信系统、单兵AI装备等多个尖端装备领域。
 
  而随着订单的不断加大,其光启技术也在遭受着产能的严重掣肘。光启技术表示,作为全球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唯一能实现批量生产的供应商,超材料产品目前已经处于满产满销、供不应求的状态。
 
  同时,今年需求端的爆发,也在倒逼光启技术开始不断进行产能扩充。
 
  据悉,今年上半年光启超算中心完成了两次扩容升级,计算能力比原来增大了6-7倍,可以实现更多复杂材料、更大尺寸、宽频带、全方位的超材料航空结构件的性能仿真,甚至是整机模型的仿真计算。
 
  除了算力的升级外,产能扩充的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今年5月,光启技术深圳银星基地完成扩产,从4,000公斤/年提升到8,000公斤/年,实现产能翻番。同时,顺德项目一期已经完成封顶,预计2020年10月建成试产,12月正式投产,一期建成产能可达40,000公斤/年。不过,就算光启技术两大基地开足马力满产备战,现有订单仍需要2~3年才能消耗完成。光启技术产能扩充之路依然艰巨。
 
  光启技术成立至今的十年,是中国科技领域高速发展的十年。而如今,我国科技领域正遭受外界大幅封锁与打压,核心领域被"卡脖子"现象时而发生,底层技术创新和源头技术创新的"缺口"也被无限放大。至此,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核心企业之间的企业合作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像光启技术这样核心领域的龙头企业来说,通过自身的核心技术、人才优势,与更多的企业展开合作,才能在芯片、射频、5G等重要领域实现新的技术突破,为国内更多企业实现源头创新、实现国产替代化提供强有力地支撑。
文章来源:http://www.chinacompositesexpo.com/cn/news-detail-246-9932.html

文章关键词: 坚定源头创新 光启 技术 铸造“国之重器” 复合材料 超材料

上一篇: 终结国内耐高温新材料“卡脖子时代” 国产氧化铝连续纤维完成中试
下一篇:金风科技与比亚迪开启跨界合作 携手开创能源储存新未来